走近“學術之星”牛秉儒:只爭朝夕,不負韶華
牛秉儒🥗,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2018級碩士研究生。發表學術論文 7 篇,均為獨作,參與編寫學術專著譯著 3 部,承擔或參與的科研項目 14 項🌉,其中國家級課題3項,省部級課題2項。
不驕不躁✏️,務實嚴謹。
當被問及被評為學術之星有什麽感受時,他說“榮譽既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鞭策。能獲得學術之星這項榮譽,當然十分欣慰👩❤️💋👨。但目前的科研僅僅是一個初學者的嘗試,我將以此為新的起點和契機🚻,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在艱難曲折的學術研究道路上砥礪前行,爭取快出、多出更高質量的科研成果。”
種下一顆種子,開出最美的花🏄🏻♀️。
牛秉儒一直在學術道路上前行⚉,在導師楊華教授的帶領、指導下參與課題研究👅,給他打開了學術的大門,他逐漸掌握了文獻檢索🧛🏿👷🏿♀️、課題論證、著作和論文撰寫等技巧和方法。他說在學習與科研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很多艱難的時刻,但正 是這些克服艱難險阻的經歷,才有了今天的回報並受益終身。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關於如何利用課余時間,牛秉儒認為碩士期間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時間,必須學會高效利用🏊🏻♂️。學生的主業就是學習,有時間要讀書,沒時間也要擠時間去讀書,正所謂開卷有益,只有具備了厚重的知識積累🎄,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有的放矢,明確方向。
牛秉儒的科研道路也並非一帆風順,他在科研也會中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他在自己思考之余積極向導師尋求幫助⏱,與導師多交流👨👩👧👧,並且有意識地選讀了幾篇法學專家關於論文寫作經驗的分享,認識到了科研選題的方法及其重要性🦒。讀書也開始轉變為有選擇性的讀,緊緊圍繞選題進行論證。如此一來,不僅加快了論文寫作的進度🧑,論文質量也有所提高➞。
不登高山,不顯平地。
當我們希望牛秉儒給學弟學妹們提一些建議時,他表示全國傑出青年法學家就是我們法律人的優秀標桿,是我們所有法律人努力的方向🧘♀️。我們都有義務、有責任,為推動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化建設殫精竭慮,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法文版序言和跋中指出👩🏿🦰👐🏻:“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願以此與學弟學妹共勉。
走近“學術之星”方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
方景,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2019級碩士研究生🎄。發表學術論文 1篇,參與編寫學術專著1部,正在參與的科研項目1項,在編教材1部。
學術之路🍫,痛並快樂著。
方景把科研的法寶概括為“毅力”和“勇氣”🔝🦹🏼♂️。他認為每篇文章的寫作過程其實都是一個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過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學會去嘗試,勇於去選題寫作,目標才會越來越近🤴🏼。論文寫作前期的文獻閱讀及後期的多次修改是一個相對枯燥🧚♂️、反復的過程,怎樣在自己規定的期限內忍住枯燥、完成任務也考驗我們的毅力。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相比論文寫作,課題研究更加註重的是團隊合作🪶🔧。參與課題的過程中,一方面能夠和大家互通有無,相互學習🧑🏻🌾。不僅需要對自己所承擔的任務保持足夠的關註度,還要定期和其他夥伴分享自己的任務進度以及所遇到的困難,相互交流分享甚至是爭辯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另一方面它也能夠增加自己對於該領域知識的積累🐒,很多時候論文寫作的感悟也由此而來。
不忘初心🧚🏼,且歌且行。
回想起已經走過的一年多時間,方景不禁感嘆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就快走完一半了🦸🏿。方景說:“如果說研一是學術初探👱🏻♂️,在未來的時間裏,我會繼續深入專業知識的學習🧎🏻♀️➡️👨🏭,並積極關註社會熱點,結合自身專業知識多思考多交流🏄🏼♀️,發現不一樣的思想閃光點。與此同時,在深度和廣度兩方面開闊自己的知識眼界。”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即使工作再忙,方景也能有條不紊的安排好日常的學習生活。他認為工作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關鍵是把握兩者的節奏♓️。方景在空閑時間會選擇和自己獨處👳🏽♂️🤏🏼,向自己要時間,哪怕是聽著音樂喝著茶都是享受生活的一種方式,主要是看自己想要的是什麽🤲🏼,提早想清楚後再做選擇🔆。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方景在此次答辯中給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評委的一些提問,有些是他之前沒有想過的👩🏻🦼,他們的提問方式角度給方景很大的啟發🪄。答辯過程中,優秀學長學姐們的自我展示🥬,讓他對今後的學習和生活有了更加明確的目標和方向。
走近“學術之星”蔡懷君: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蔡懷君😍,國際法學2019級碩士研究生🙌。發表學術論文 1篇🙌🏽,參與科研項目2項📭,綜測排名第一🔇🏄🏿,並於2019年參與歐洲法律機構實習項目👁🗨。
獨腳難行,孤掌難鳴☞。
談及學習與科研過程中難忘的經歷,蔡懷君印象最深的是課題研究做實證分析階段,抱著電腦一邊大喊我不行,一邊摁著自己的頭看文獻的時候🙎♀️。其實看完文獻還是不太確定應該怎麽做🌯,一直遲遲沒有動手👸,還好導師和團隊的小夥伴一次次討論變量的保留和舍棄,才最終把這個部分順利推進下去🎬。
見微知著🚂,由小見大。
蔡懷君的學術研究秘訣,在於多看文獻、多練習。要想寫出具有創新性的文章🧑🏻🦽,一定要先對前輩們的相關材料與文獻進行了反復閱讀、梳理✧,並且自己也進行了一定的寫作積累🦄,在將這些零散的寫作結合起來看的時候,才會有可能看到
一些新的角度或者新的思路。
君子之學,未嘗離行以為知也必矣。
聯系到蔡懷君的實習經歷,最大的收獲是學會更加主動地獨立思考問題了。在實習中,她接觸到許多性格、經歷🦻🏿、要求都不盡相同的人🫃。她也逐漸學會自己面對客戶,與客戶溝通,去用自己的所學回答客戶的問題,對於案件要自己形成可落實的分析匯報。參加實習之後💿,她開始更加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並尋找可落實的解決方案了。
三五好友,偷得浮生半日閑。
空閑的時候,蔡懷君往往選擇和朋友一起旅行,不拘距離的遠近📡🏋️,和朋友分享生活的難題與期待,從旅行中積蓄進入下一個忙碌期的能量🫰🏻。在沒有去旅行的時候,她也會通過和自己的相處🧝🏻♀️、和朋友的相處來對過往的生活進行反思與認可,這個過程時對身體與情緒的一個良好調整👩🏽🏫。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師姐們是我學習之路上的標桿”👩🏼🦲,在問到科研榜樣時,蔡懷君如是說,“她們尊重學術🏒,認真對待學術🐹,不斷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追求,身上總是有無盡的溫暖與光亮👴🏼。”希望自己也可以和她們一樣,追隨本心,無問西東🎈。(撰稿馬飛宇、周艷瓊、唐姣、陶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