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9日上午,應欧亿平台研究生處邀請,澳大利亞西悉尼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王之瓊博士在欧亿平台舉行了一場題為“變化與不變之間——新技術對法學教育與實務的影響(兼談澳大利亞法學教育)”的講座。本次講座在欧亿平台綜合研究中心107會議室舉行,欧亿平台研究生處處長趙俊擔任主持人,法律學院王衛明副教授擔任點評人,欧亿平台眾多研究生聆聽了講座。
講座伊始,王之瓊講解了人工智能對法律和律師職業的的影響。王之瓊認為這種影響是社會發展的正常現象,國際化是技術發展對法律、法學教育、律師職業的第一次挑戰,而西方法律界已經基本解決了這一問題。自2016年機器人“阿爾法狗”戰勝人類圍棋高手後,人工智能產生的問題和影響日益受到重視。王之瓊向我們介紹了美國以人工智能和律師為對象的檢測試驗,從而引出法律職業可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這一問題。對此,王之瓊詳細地介紹了人工智能在澳大利亞法律服務行業的應用現狀。此外,王之瓊還以中國實踐為例講解了人工智能對法院和政府的影響。王之瓊認為人工智能對法律和律師職業的影響已經不可避免,我們要做好準備迎接技術對法律新一輪的挑戰。
接下來,王之瓊分析了人工智能對法學教育的挑戰。她認為人工智能發展的同時也帶來相關立法和法律研究的問題,新技術也帶來了新機會和新職業。她認為人工智能是將人從枯燥乏味的工作中解放出來,進行更高層次更具創造性的工作,因此我們還是應對人工智能的發展保持樂觀態度。她詳細地分析了新技術帶來的法律問題,例如個人隱私保護、外層空間利用、區塊鏈等產生的法律規製問題。在此基礎上,王之瓊向我們講解了未來工作中真正需要的技能。她認為靈活應用、團隊協作、創新性、綜合判斷等軟技能是不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真正技能。並且每個職業都需要根據自己的特點調整教育方向,當前人工智能對法律職業者的要求是需要熟悉技術。她以美國為例介紹了這種發展趨勢。人工智能雖然可以像法律一樣具有可預測性,但它不能保障公平正義。人工智能預測未來是基於過去和現在的數據,甚至會加重長期以來存在的歧視。因此美國法學院要求學生熟悉技術從而更好地實現公平正義。
人工智能帶來的對法律的技術要求,給法學教育理念和課程設計帶來了挑戰。王之瓊結合澳大利亞法學教育實踐講解了如何將網絡技術教育融入法學教育中,法學院需要結合其他學院培養學生可能需要的新技能。並且王之瓊提到我們應思考“法學教育是什麽”這一哲學問題,要認識到培訓新技術的目的不是成為專業技術人員,而是是通過理解新技術更好地實現公平正義。法律實踐在未來必定受到人工智能的影響,法學教育需要對此做出調整。普通法的發展歷史證明,法學教育可以隨現實發展而調整。法律應與技術互補而不是與技術競爭,法律最終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公平正義。
最後,王之瓊和在座師生進行了精彩的互動交流。同學們向王之瓊就外國律師在澳大利亞的執業資格、律師職業要求等問題積極發問,針對這些問題,王之瓊結合澳大利亞的法律規定進行了耐心細致的回答。王衛明老師從兩個方面對此次講座進行了點評。首先,王衛明老師認為對於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法學教育準備不足,但在例如促進人類整體公平正義等需要軟實力解決的問題上,人工智能不能完全取代人類,因此我們仍然可以對未來保持樂觀態度。並且對於此次講座的主題“變與不變之間”,王衛明進行了回應。他認為面對新技術,我們不能排斥,只能擁抱,但人文教育、人的內心不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研究生處處長趙俊對王之瓊精彩講座表示感謝。
通過本次講座,同學們對人工智能對法律和律師職業的影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澳大利亞法學教育和法律行業的現狀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在自己未來的學習重點和職業選擇方面收獲頗多,講座在一片熱烈的掌聲中結束。(王琴玉撰稿、攝影)
研究生處
2019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