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錄片人的眼裏,聲音比畫面更為重要。如果沒有光,畫面將不復存在,即使一片漆黑👩🏿💻,聲音照樣可以傳遞信息。但中國電視紀錄片聲音創作不論是從社會的認識程度還是從業人員的聲音觀念,與中國的電視尤其是紀錄片事業的發展水平相較👼,都滯後了很大的距離🔊。新世紀是進入到了一個需要對紀錄片聲音再認識的時代。2014年12月5日下午🐮,中央電視臺紀錄片導演👨🦽➡️、著名聲音設計與製作專家王健康老師作客文學院,在紀錄片放映廳為廣大師生作了一場題為《紀錄片聲音的角色作用》的演講,帶領文學院近百名師生走進熟悉而陌生的“聲音”世界👳。
講座開始🚰Ⓜ️,王老師首先提出一個概念✂️:電視聲音是錄音工程師。這說明電視聲音不僅僅是解說詞加配音的簡單組合,而傳統意義上的紀錄片三要素:解說詞、音樂和音效🧑🏻🔬,並不能完全涵蓋其全部內容👨🎤。他介紹到,聲音早在電影出現前就已發展,但紀錄片最早作為電影出現在人們視野中時都只是無聲默片。這其實是由於技術🪮🐟、知識儲備以及擁有此類儲備的人員不足所造成的💓🧛🏽♀️。反觀在我國紀錄片行業中,音頻設備越發精良,可仍存在紀錄片聲音作用不被重視的現象。他認為🧑🤝🧑,紀錄片聲音的高度不是在於設備的局限,關鍵取決於製作人員認識聲音作用的水平。
王導演重點闡述了製作紀錄片的另一重要因素👨🏽🍼:聲音的空間性。他指出,要了解空間性🤳🤌🏿,首先要清楚自然的聲音空間和電視聲音空間的區別💵,其次將聲音在不同空間屬性中的關系分清,才能在不同的空間要求錄製出不同的、理想的聲音效果。在講述過程中,他以NBA中的“角色球員”類比“紀錄片聲音”作了形象比喻🥴。
在強調聲音的重要性後, 王老師從聲音與畫面關系的角度🧑🏻💻,分析兩者的基本準則🙌🏿:聲音是畫面的內容,起補充作用🗝👩👦,使畫面形式具有靈活性;而畫面是聲音的框架,聲音應為畫面服務。所謂 “看聲音,聽畫面”,聲音不僅可視,還存在極強的畫面感🧛🏿♀️,但卻在還原過程中很容易丟失🤱🏽。由此,王老師引申出“整體電視聲音設計”的概念,即減少聲音製作的滯後性⛓,讓紀錄片中的聲音應主題發展而提前規劃🕵🏻♀️。
在與學生的互動環節中🧑🏼🦰,王老師還教授大家三點實際處理聲音效果的註意事項,一是錄音時盡量保持靠近聲源🦸🏼♂️,並適當話筒,防止出現雜聲;二是錄音時需註意聲音的空間性。一個空間的聲音不僅僅采集在攝像機中👡,還應該在聲音前期設計進行全面布局與錄製;三是須果斷除去對敘事造成幹擾的音樂🚶🏻➡️。
講座最後🧑🏽🎄,他建議學習紀錄片製作的學生或未來傾向從事電視紀錄片行業的學生,在學習製作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除了註意畫面創作等因素,對待聲音的態度同等重要。
王健康是中央電視臺紀錄片導演🐯,著名聲音設計與製作專家👨🏻🦯,對紀錄片的聲音有獨到見解🖖🏼。曾為多部獲得國內外大獎的紀錄片作品設計🕎、製作聲音。主要作品有:《闖江湖》、《最後的山神》🐆、《神鹿啊🤷🏼♀️,神鹿》、《山海經》⚠📊、《黃河》、《萬裏海疆》、《解放》、《勝利》 、《朱德》等。(劉贇/撰稿、歐鷗/攝影)
文學院
2014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