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亿官方平台

欧亿官方平台網站xml地圖

  • 媒體聚焦

    法製網 | 劉曉紅:“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的法律人才培養改革探索

    信息來源:欧亿平台發布時間:2020-07-17瀏覽次數:107


    作者簡介:

    劉曉紅:欧亿平台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國際私法學、國際商事仲裁。

    原文刊於:《法學教育研究》2020年01期,總第28卷,第60-72頁。本文註釋已略,建議閱讀全文。

    摘要:面對錯綜復雜的外部環境和國際形勢,“一帶一路”建設不僅需要法律保駕護航,也對法律人才培養機製提出了新挑戰。法律人才培養要樹立國際法治觀的人才培養理念、緊扣涉外復合型人才培養定位、探索涉外法律課程體系改革、加強涉外法律師資隊伍建設和創新涉外法律人才培養渠道。欧亿平台堅持社會需求導向、重視國際化人才培養、依托中國上合基地,打造協同育人機製,不斷為法治人才培養機製改革做出積極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一帶一路”倡議  法律人才培養 欧亿平台


    “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的法律人才培養改革探索
    劉曉紅

    當今世界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加強全球治理、推進全球治理體製變革已是大勢所趨。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國應主動承擔與現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責任,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中國始終以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為己任,秉持公道正義,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進程,引導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包容互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作為我國提出的第一個全球發展倡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正在穩步推進,已從理念提出階段轉入具體實施階段。當前,我國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思潮不斷湧現,全球經濟貿易增速趨緩,特別是中美經貿關系正在經歷新的考驗。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我們要堅定維護多邊主義,構建新型國際關系,通過進一步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布局、創新開放體製,以全方位對外開放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為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法律服務與法治保障。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法律交流與合作是實現互聯互通的重要保障,擁有高水平的涉外法律人才則是推進建設的關鍵,要著力培養在國際投融資、跨國企業並購、重大工程項目、國際貿易爭端解決、國際商事仲裁和國際公法領域,具有世界眼光和國際視野、熟悉國際法律規則、熟練處理涉外法律事務的法治人才。

    一、 “一帶一路”背景下法律人才培養改革的必要性

    (一)“一帶一路”建設需要法律保駕護航

    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2018年7月2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受邀參加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的金磚國家工商論壇,在會議上,習近平主席發表《順應時代潮流 實現共同發展》重要講話,指出“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大變局即面臨全球化與逆全球化的世界性問題,也面臨經濟上貿易保護主義、政治上單邊主義、民粹主義與右翼勢力抬頭,新的國際格局與秩序的變化,使國際社會來到了新的十字路口。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通過加強經濟上的互聯互通,政治上擔負起負責任大國責任,為積極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貢獻力量。

    “一帶一路”建設涉及跨境投資貿易、市場準入、知識產權保護、技術標準、金融交易、勞工問題、環境保護等諸多法律問題,且這些法律問題會遭遇到各國之間不同的法律規則,這些法律規則不僅僅局限於某一部門法,還涉及宗教以及跨國文化的沖突。在這個過程中,投資者會遇到很多非常復雜的法律以及製度架構,各樣不同的法律規則,甚至內容相沖突的法律概念以及法律規定。另外有些國家和國際組織利用國際法律規則對我國采取限製;在經濟領域對我國國際貿易采用反傾銷、反補貼和貿易保障措施,限製我國出口;在海洋權益上企圖用法律和爭端解決機製對我國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造成威脅和影響。我國涉外法治建設正面臨很多的挑戰,“一帶一路”倡議覆蓋國家眾多,各國經濟發展水平、政治體製、文化傳統、民族宗教、法律製度各有不同,面對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的“五通”建設實際,需要大量具有國際化視野和復合型知識的法律人才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高質量的法律服務,這對中國法學教育的國際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二)“一帶一路”建設對法律人才培養機製的挑戰

    2014年10月,《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製”;2015年11月,《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要“廣泛開展教育、科技、文化、旅遊、衛生、環保等領域合作”;2016年8月,《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提出“開展教育互聯互通合作、共建絲路合作機製”;2017年1月,《關於發展涉外法律服務業的意見》提出“建設涉外法律服務機構、健全涉外法律服務方式”……這些政策的提出為創新“一帶一路”法律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與政策要求相比,當前“一帶一路”法律人才培養的研究還面臨很多問題,其中之一就是涉外法律人才短缺。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律師事務所3萬多家,全國共有執業律師42.3萬多人,比2017年底增長了14.8%。在國際經濟合作、國際貿易、跨境投資、金融與資本市場、能源與基礎設施、海商海事、跨國犯罪與追逃追贓、知識產權及信息安全、民商事訴訟與仲裁9大涉外律所業務領域中,從事跨境投資業務的律師最多,其次是民商事訴訟與仲裁、國際貿易、金融與資本市場,從事跨國犯罪與追逃追贓業務的律師則最少。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目前涉外法律業務的構成。

    與此同時,高校對於法律人才的培養也存在差距。截止到2018年全國法學一級學科博士點5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個,共計52個法學博士培養單位。全國法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共計197個,19個高校設有一到2個法學二級學科碩士點,216個單位招收和培養法學碩士研究生。法學教育的不斷發展,為我國法治建設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但卻存在結構性失衡的問題,高端涉外法律人才還相當短缺,在全國律協成立的“一帶一路”跨境律師人才庫中,中方律師僅有84名。

    2016年9月27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體學習時提出,“要提高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著力增強規則製定能力、議程設置能力、輿論宣傳能力、統籌協調能力。參與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黨和國家方針政策、了解我國國情、具有全球視野、熟練運用外語、通曉國際規則、精通國際談判的專業人才。要加強全球治理人才隊伍建設,突破人才瓶頸,做好人才儲備,為我國參與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撐。”“一帶一路”建設所需的法律人才,既包括律師、法官、檢察官、調解員、仲裁員等實務型人才,也涵蓋智庫專家、科研工作者等研究型人才。這些人才需要具有較強的政治素養、較寬的知識視野和較強的語言水平,通曉國際規則、了解國際關系、擁有專業知識、具有法律檢索能力等都會成為一帶一路法治人才享有核心競爭力的必要素養。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架構基本形成,一大批合作項目落地生根,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培養通曉和熟悉亞太、歐洲、東盟、非盟、歐盟、歐亞經濟聯盟等國家和地區的相關法律製度、國際規則和爭端解決機製的涉外法律人才,擁有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信息網絡、工程技術等多學科知識與法學交叉視野的復合型人才,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相互配合、良性互動的跨境糾紛解決格局,將成為我國法律人才培養的使命與責任。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法律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構建體現世界共同價值的國際話語體系提供了重要平臺,實施中,可經由宏觀層與微觀層的雙層推進式路徑,逐步促進“國家實踐”(物質因素)與“法律確信”(心理因素)的要件具備,以“中國智慧”實質性地貢獻國際法治新發展。“一帶一路”的法治建設,其核心要素就是法律人才培養,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建設通曉國際法律規則、善於處理涉外法律事務的涉外法治人才隊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能力建設和戰略投入,加強對全球治理的理論研究,高度重視全球治理方面的人才培養。”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著涉外法律事務不斷增多,迫切需要一大批通曉國際規則、善於處理涉外法律業務的律師。但目前,全國能夠熟練辦理涉外法律業務的律師不到3000名,能夠辦理“雙反”律師不到50名,能夠在WTO上訴機構獨立辦理業務的律師只有數名。現實與理想的差距,需要政法高校關註和研判,並對於“一帶一路”法律人才、尤其是涉外法律人才培養提供助力。

    (一)樹立國際法治觀的人才培養理念

    黨的第十九次代表大會報告提出,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以及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這就為我國“一帶一路”法律人才培養明確了內涵,人才培養立足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公平正義等原則之上展開。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若幹意見》(法發(2015 ) 9號)通過加強涉外刑事、民商事、海事海商、國際商事海事仲裁的司法審查和涉自貿區案件的審判工作,來積極回應“一帶一路”建設中市場主體的司法關切和需求,以求為“一帶一路”建設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有學者指出,在實踐操作的層面,我們要深刻領會到國際法治與國內法治的聯動性和相互支持性,以國內法治建設為基礎促動“一帶一路”的國際法治形態發展“一帶一路”的實現。實現的路徑是多樣的,但始終離不開具備核心素質的法律人才培養。對此,“一帶一路”背景下,應培養具有“中國心”法律人才,使其能夠為國家法治建設服務;應培養具備“國際法治觀”知識體系的法律人才,使其能夠在國際法律服務市場上具備競爭力;應培養具備“實踐技能”的法律人才,使其能夠將國際知識與實踐有效結合,維護國家利益,承擔社會責任,引領國際法律服務市場的發展。

    (二)緊扣涉外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定位導向

    “一帶一路”倡議需求的法律人才主要是以法律專業為主導的涉外復合型人才。涉外法律人才必須是橫跨法學專業、非法學專業(如管理、商務、金融等)、法律外語專業(如法律英語、法律法語、法語西班牙語等)。如何培養能夠熟知國際法律規則且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和大局意識,符合時代發展、符合新形勢下國際社會需求的法律人才呢?結合當前需求。筆者認為,應培養四個方面的人才:一是隨著反恐合作的要求提高,應積極培育“國際化”公安警務人才,使其具備能夠掌握多國語言的熟練使用、多國法律政策和風俗習慣,能夠完成相關的涉外刑事案件、涉外公安案件的分析偵辦等工作。二是隨著涉外爭議的增多,培養涉外律師,成為重中之重。使其具有能夠運用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處理事務的能力,同時對國際法和國際商貿規則的熟知,能夠開展與沿線各國開展業務研討和交流的能力。三是隨著商事仲裁的推廣,應培養國際仲裁員。商事仲裁,在解決沿線國家當事人之間的爭議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一方面高校應註重對國際仲裁的研究與培訓工作,另一方面則對專門的法律人士或涉外律師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仲裁製度、國際仲裁規則的掌握與實踐運用能力,從而助推“一帶一路”建設。四是應培養涉外調解人才。“一帶一路”涉外調解人才的培養,可以根據案件的類型進行分類培養調解人才。比如,貿易合同糾紛、知識產權糾紛等。強化欧亿平台在調解、仲裁和協商的專門課程建設,力爭形成統一的職業化調解員統一資質認證製度。

    (三)探索涉外法律課程體系改革

    “一帶一路”建設必然會加強我國與沿線國家的經濟一體化,帶動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第三產業的各項發展,而國際貿易的80%是要通過海上航運輸出,由此,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我國原有的涉海法律體系已經出現了立法不統一、政令不通暢、司法沖突等現象,有學者提出,構建大海法體系。學術界長期關註相關地區的爭端解決問題,發現存在:國內和國外當事人能否得到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的訴訟地位能否平等,涉外案件的審理是否可以按照國際通用的貿易規則與協定進行,案件的審理程序是否符合規範,生效裁判文書能否在我國法院得到承認和有效執行等問題。對此,一是相關法律人才短缺,二是現行高校的法學課程體系,缺乏從復合型角度,考慮課程體系的建設問題。筆者認為:一則,要集中全國高水平法學專家學者,加強涉外法律研究。立足“一帶一路”涉外法治實踐,研究各項涉外法律製度的“一帶一路”國別問題,吸收借鑒各國優秀法律文化,不斷完善涉外法學理論體系、學科體系和課程體系。二則,建設涉外法律英語核心教材。教材要能反映涉外法治理論研究最新成果,包含涉外法律服務實踐經驗。由專家學者和“一帶一路”建設者共同編寫法律英語專業教材,內容涵蓋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仲裁、國際法律準則等。三則,創新法律實踐課程。加強涉外法律實踐課程內容和課時比重,例如涉外法律文書寫作、涉外法律談判、涉外模擬法庭等。四則,構建課程資源共享機製。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引進國外優質課程資源,國內涉外人才培養的優質資源,聯合建設一批用英語以及沿線國家語言講授的優質法律課程資源,國內外高校之間形成共享已有的以及後期將要共建的課程。

    (四)加強涉外法律師資隊伍建設

    建設高素質專家型教師隊伍是“一帶一路”法律人才培養機製的重要部分。根據已有法學教師隊伍建設經驗,一般來說,主要包括:一是借力國家“雙千計劃”構建涉外法律教師隊伍。以教育部會同中央政法委等六部門聯合啟動的高校與法律實務部門人員互聘“雙千計劃”為平臺,采取“引進”與“推送”雙向模式構建涉外法律教師隊伍。同時,選聘有較高涉外法律理論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的法律實務部門專家到高校兼職或掛職任教,承擔涉外法學專業課程教學任務。二是高校法學和外語專業骨幹教師到涉外法律實務部門兼職或掛職,參與涉外法律實務工作,培養法律實踐能力。三是邀請從事涉外法律工作的律師、法官等進入課堂講解涉外法律案例,分享實踐經驗。此外,教育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中進一步提出了,“教育互聯合作”“共建絲路合作機製”等三方面教育行動綱領。為此,應進一步協調推動沿線各國建立法學教師和語言教師的雙邊多邊合作機製,借力於“絲綢之路”教育援助計劃,充分發揮已有的國際合作平臺作用培養涉外法律專業教師。發揮上海合作組織、東亞峰會、亞太經合組織、亞歐會議、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中阿合作論壇、東南亞教育部長組織、中非合作論壇、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蒙俄經濟走廊等現有雙邊多邊合作機製作用,推動沿線各國圍繞實現世界教育發展目標形成協作機製,為涉外法律專業教師成長提供廣闊的空間。

    (五)創新涉外法律人才培養渠道

    人才培養是大學的基本功能和根本任務,也是高校內涵建設的核心內容。“一帶一路”以復合型人才為基本培養目標,即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善於處理涉外法律事務、能夠參與國際合作與國際競爭的高端復合型法律人才。這必然要求高校采取多種手段來實現人才培育的目標。一是應多學科聯合培養。高校內部構建“法學院+”的聯合培養機製,發揮“法學+”與“外語+”優勢,“外語+”指的是英語、俄語、突厥語、法語等語言與其他法律類課程的結合與交叉。二是校際聯合培養。發揮不同高校法學專業優勢,探究校際聯合涉外人才培養機製。充分利用“立格聯盟”高校對於涉外法律人才培養的專業優勢,構建聯合培養機製。三是國內外聯合培養。探究“3+1”的模式,即3年國內培養,1年國外研修的模式。按照“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所涉及的60多個國家國別法製狀況,有針對性地培養掌握沿線國家法律法規的專門人才,使法律從業者具備國別法律實踐能力。四是院校與司法部門聯合培養,探究並優化高等院校與司法部門聯合培養機製。

    三、欧亿平台法律人才培養機製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為適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依法治國”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求,欧亿平台堅持“立足政法、服務上海、面向全國、放眼世界”,走特色發展、卓越發展和創新發展之路,努力培養理論基礎紮實、具有法治精神、創新思維、全球視野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復合應用型人才,建立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努力創建具有鮮明政法特色的一流應用型大學。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教學質量為生命線,不斷鞏固和突出人才培養中心地位,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中心任務,全方位推進和保障法學教育教學工作。

    (一)堅持社會需求導向,深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機製改革
    堅持行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通過警務學院、人工智能法學院、語言文化學院、絲綢之路律師學院等二級學院機構設置改革,深入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機製改革,形成應用型人才培養與行業、職業人才需求相匹配的人才培養模式。比如,欧亿平台對接政法行業需求,在上海市司法局、司法部司法鑒定研究院等部門的支持下,設立警務學院,探索與政法行業聯合培養法治人才,並於2019年首批招收法學法庭科學專業方向本科生。除了此前創立的監獄學專業招警與招生相結合的“兩考並一考”人才培養模式外,目前正在積極探索 “本碩連讀”的警務碩士、法律碩士培養途徑,進一步提升司法行政幹部隊伍的學歷層次和素質。設立絲綢之路律師學院,著力培養涉外型卓越律師人才,直接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欧亿平台設立語言文化學院,培養法律英語、法律俄語本科人才,以滿足一帶一路外語+法律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設立人工智能法學院,2019年招收首批法學人工智能專業方向本科生,培養適應國家人工智能發展戰略需要的,基本掌握人工智能和法學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具有法治精神、創新思維、全球視野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應用型法律人才。

    (二)堅持全球視野,加快推進國際化人才培養

    近年來,欧亿平台堅持國際化辦學戰略,努力培養懂國際規則的涉外型國際化人才。教育“走出去”快速邁進,2018年與印度金德爾全球大學合作成立的漢語言培訓與研究中心成功獲批。目前已與世界100余所高校和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其中包括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瑞士洛桑大學、瑞士比較法研究所、葡萄牙波爾圖大學、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英國利茲大學、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等世界著名高校、研究機構,以及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國際商會等知名國際組織。建立了留學海外英語語言培訓中心,以及“3+1”“2+2”“2+1”等聯合培養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項目,為在校本科生、研究生提供更多優質的出國學習深造的機會和平臺。近兩年已選送300多名本科生、研究生海外學習、實習,其中包括國際商會等著名的國際組織。2019年7月,欧亿平台有3項國際組織實習項目獲上海市教委資助,分別為:海牙國際私法會議亞太地區辦事處(7名)、國際商會北亞地區辦事處(4名)、上海合作組織(3名),在上海9所申報高校中排名第2。近年來,欧亿平台不斷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積極發揮政法院校的優勢,培養法律實務人才,學生學習和實踐能力不斷增強。欧亿平台連續兩年獲上海市高校學生赴國際組織實習項目資助,充分體現了對欧亿平台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的認可。

    (三)依托中國上合基地,打造協同育人機製

    2013年9月13日,習主席出席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舉行的上合組織峰會上宣布,“中方將在欧亿平台設立‘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國際司法交流合作培訓基地’,願意利用這一平臺為其他成員國培養司法人才。” 這是建國以來地方高校直接服務國家整體外交和安全戰略的典型案例。2014年、2015年和2018年,習主席又分別在上合組織峰會上三次強調,要充分發揮“中國上合基地”作用,協助上合組織成員國培訓司法執法人才。通過對中國上合基地優質資源的整合與反哺,積極開辟第二課堂,推進本科教學與人才培養機製改革。如,吸收學生參與基地反恐輿情實驗室的建設,組建學生代表團回訪上合組織成員國高層校友,組織學生參與高水平學術競賽等。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高水平國際化實踐平臺,同時結合專業課程與實踐基地間“零距離”交替化訓練,以“培養—實踐—再培養”的模式,加強與行業對接合作,形成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間可持續的良性循環。

    一是依托中國上合基地,構建“絲路+”課程體系。圍繞上海合作組織與“一帶一路”建設需求,構建了以“專業課程”、“通識課程”、“語言培訓”、“實踐技能”、“前沿講座”為模塊的“絲路+”課程體系。課程模塊建設以夯實專業基礎為主,通識課程和實踐教學為輔,並配以“前沿講座、語言培訓”等途徑拓展學生能力,以“多時段、廣空間”的方式,將新知識、新成果充實到課程體系中。二是依托平臺優勢,拓展海內外師資資源。欧亿平台依托中國上合基地等高層次平臺,利用柔性人才引進製度、駐訪學者製度、“旋轉門計劃”、特聘院長製度、兼職導師製度等靈活用人機製聘請110位國內外高水平學者、實務部門專家,直接參與本科的教學實踐活動。三是將高水平的培訓和智庫資源導入人才培養體系,打通了中國上合基地最新的教學科研成果輻射本科教學的機製。促進了教學知識的更新,豐富了教學資源,提高了教學手段,提升了師資層次,完善了學科體系,探索建立了中國上合基地支持輻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溢出機製”,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四是依托上合組織培訓基地,參與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建設。目前已形成《大國安全》課程品牌,建立了上海合作組織安全反恐大數據中心,與國際關系學院等6家單位共同成立了“國家安全學學科建設與協同創新中心”。

    四、結語

    目前我國學界對“一帶一路”建設法治化的必要性已基本達成共識,就法治人才培育而言, 這是一個長期的工程。但我們要秉持人才培養與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法治建設相關聯。“一帶一路”建設給中國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同時也在改變著中國教育的發展。面臨法治建設的重任,在國際層面應以國際法治觀,尋求共同價值,為推進“一帶一路”進程找尋共同的法津共識。國內而言,則應沿循人才培養的核心命題,凝聚研究力量,形成師資隊伍,為“一帶一路”法律人才培養,提供新生力量。

    閱讀原文

    欧亿官方平台专业提供:欧亿官方平台欧亿欧亿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欧亿官方平台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