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對今年畢業生就業形勢的影響不容輕視。
據此前拉勾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春季校園招聘報告》顯示,2020年應屆畢業生達874萬,比2019年增加40萬人;而因疫情影響,39.29%的企業縮減了校招崗位,畢業生面臨的就業競爭更加激烈。
欧亿平台專註於教育經濟和管理方向研究的教授馮濤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一方面,企業因疫情或陷入困境,或效益下滑,對畢業生的人才需求客觀上有所降低;另一方面,畢業生實習和求職的過程受到疫情影響,如無法從事線下工作,導致無法獲得對企業的了解和面試等,多方因素均影響了畢業生入職。
“據我了解,一些地方公立大學的就業率相比往年確實有較大下滑,欧亿平台正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來緩解這種情況。”馮濤說。
“穩定”成擇業首選
有媒體報道,因為疫情,今年畢業生的就業結構發生了改變,相較於就業,畢業生更傾向於繼續升學(二次考研)、報考公務員,或者入職國企、事業單位等較穩定的單位。
同時,上海市民政局、市公務員局提出在本年度招聘工作中,適當向高校應屆高校畢業生傾斜;動員更多高校畢業生應征入伍;上海市教委擴大研究生和專升本的招生規模。
但馮濤認為,疫情對應屆畢業生就業結構的影響似乎沒有一些報道說的那麽大。
“即使沒有疫情,繼續升學(二次考研)、報考公務員,或者入職國企、事業單位等較穩定的單位的對應屆生來說,也是比較有吸引力的選擇,疫情對這方面選擇的影響還不算很明顯。”馮濤說。
同時,馮濤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反而,疫情對已經就業幾年的往屆畢業生的跳槽選擇有一定影響。這類求職者在職場工作過數年,對工作單位有相對深刻的了解,此次疫情也給很多原本還算穩定的企業工作者帶來了沖擊。所以,他們在跳槽選擇時會更願意去比較穩定的政府機關和國企等單位。”
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等增加錄用畢業生的措施在歷史上早有先例,但馮濤認為,這些方法作為臨時性舉措可行,但不宜長期采取這樣的舉措。
“長期來看,我們仍需要依靠經濟發展創造出更多的行業和就業機會來吸納畢業生;同時,單位招收的畢業生應安排在一線、最需要用人的部門和崗位;更重要的是,不光是招人,還得能留住人。據我所知,一線城市的畢業生很多比較挑剔,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馮濤補充道。
此外,有數據顯示,受疫情影響,很多大學生開始降低對於薪酬的預期,44.38%的畢業生主動降低了對職位的薪資期望。在1月到4月的四個月間,大學畢業生對互聯網行業的平均薪酬期望從7740元下降至7110,薪酬期望降低630元。
轉變觀念為上策
疫情之下,不同地區的畢業生面臨的就業難點並不一樣。“僅就上海而言,主要是企業人才需求下降,同時,吸納就業的中小企業結構不夠合理,以及畢業生的求職觀念還沒有完全轉變,高校對畢業生的培養也有待調整。”馮濤說。
南昌五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SO楊光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因為公司屬於生物高科技企業,主要業務包括新藥研發(PROTAC技術)和類器官平臺建立,所以對於專業人才,特別是具備相關專業碩士、博士水平的人才需求很大。但同時,公司地處中部地區省會城市南昌,而匹配條件的人才多集中在東部地區,所以公司在招人方面一直面臨不小的困難。
“PROTAC技術和類器官平臺這兩項技術都是全球最新技術,一般來說,從相關學科建設水平得到普遍認可的高校走出的碩士、博士多數接受了更系統、更跟得上科學前沿的學術訓練,這類人才確實更匹配我們的用人需求。但江西省生物科技人才流失較嚴重,且缺少相關學科的重點院校,人才儲備不足。”楊光說。
馮濤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畢業生不願意去中小企業就業是一個長期話題。疫情之前,畢業生的首選求職也是大企業和政府部門。”
馮濤認為,中小企業不是畢業生首選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相對不夠穩定;第二,多數中小企業的薪資待遇相對於大企業和政府部門缺乏優勢;第三,多數畢業生認為在中小企業就職相對不容易帶來社會關系網絡,學不到太多專業能力。
“但政府部門和大企業吸納畢業生數量畢竟有限,中小企業依然是吸納畢業生的主力軍。”馮濤強調。
一方面畢業生求職難,另一方面企業招人難,這對矛盾在疫情年的求職季依然凸顯。
馮濤認為,政府對中小企業需多采取包括財稅、租金等多方面扶持政策;另外,中小企業的出資人和經營人的結構需要改善,提升中小企業的智力含量和檔次,才能更好地吸引畢業生。
曾在上海多家跨國大企業從事管理工作的業內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透露,大企業裏有不少擁有數十年工作經驗的骨幹外出創業,他們自身的業務能力和多年來積攢的社會資源均不容小覷,但創業都需要一個過程,企業總是從小開始做,所以,並非所有中小企業都難以提供良好的發展平臺,求職者可多關註其核心團隊的水平。
同時,楊光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雖然藥物研發領域對就職者專業要求很高,但他並不贊成“唯學歷論”。“如果求職者在學歷方面不占優勢,但擁有有價值的實習經驗、工作經驗和強烈的求知欲的話,我們同樣欣賞。公司給的薪資在當地已屬於中上水平,對於特別優秀的人才,還會另給特殊待遇。吸引人才進來後,還要想辦法留住人才,所以我們采取長期激勵方式,對做出特殊成績的員工,要給予獎金。”楊光說。
此外,大學生創業在這些年來一直是一股風潮,但馮濤對此不持樂觀態度。
“創業必須有核心競爭力,但剛畢業的學生很難有核心競爭力,尤其是非理工科學生,缺乏技術、工作經驗、資金、社會閱歷等一系列關鍵因素。同時,創業的內容多數停留在技術含量較低的層面,咖啡店、奶茶店,和所學專業的交集也小。”馮濤坦言。
“因此,要鼓勵有較高學歷層次和文化檔次的群體開辦中小企業,比如大學老師,他們的創業能夠吸引到畢業生的加盟,雙方比較了解,沒有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馮濤建議。
國際疫情影響國內就業
新冠疫情不光對我國就業形勢造成影響,全球其他國家也不外如是。
據中新網援引韓國媒體6月13日報道,新冠疫情對韓國就業市場的沖擊正在顯現,5月就業人數減少超過39萬人,失業者和失業率均達到1999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無獨有偶,當地時間6月29日,美國勞動統計局公布了最新的5月就業數據,數據顯示當月就業人口比例(就業人數占美國成年人口的百分比)下跌至52.8%,近半數美國人處於失業狀態之中。
正在美國喬治城大學攻讀公共政策研究生(MPP)學位的甘羽(化名)原本計劃暑假去當地一家企業參加實習項目。但數月來,美國疫情的並未好轉,“美國當地很多機構和企業都停止了實習項目,不裁員就很好了。”甘羽說。原本對暑期實習抱有巨大期待的他已準備回國。
國際疫情不穩定,勢必對中國畢業生的就業產生影響。
“首先,中國留學生在國外求職難;第二,外資在華企業或收緊在中國的招聘,影響國內的畢業生和回國的中國留學生求職。“其影響大小,關鍵取決於幾個主要發達國家的疫情管控情況和經濟復蘇情況。”馮濤表示。
“另外,國際疫情不穩定,出國留學的人數大幅度下降,包括已經獲得國外大學offer的學生也無法按期出國,可能會對就業市場產生一定壓力。”馮濤表示。
危機背後的機遇
不過,危機往往帶來機遇,但機遇只會垂青有準備的和能夠改變舊有觀念的畢業生。
“疫情給經濟帶來巨大沖擊的同時,也給一些新產業帶來了機遇,如線上教學、會議、直播、培訓等行業,與這些行業相關的畢業生求職可能會遇上較好機遇。”馮濤說。
近期,全國各地紛紛出臺吸引人才、促進畢業生就業的政策。
6月11日,上海市政府發布《關於進一步做好穩就業促發展工作的實施意見》。
6月22日,江西省南昌市發布《關於支持大學畢業生和技能人才來昌留昌創業就業的實施意見》,對落戶南昌的人才給予獎勵補貼。
馮濤表示,“研究生擴招,大學科研助理位置的設置,國外大學招生要求有所放松(很多同學能拿到比往年更好的offer,但要推遲入學),公共部門擴大招人規模等緩解就業的措施都能帶來一定機遇。對畢業生來說,一定要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並且改變已有的就業與升學觀念,要知道大部分人都不一定能一步達到自己最理想的職業發展目標。”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閩景也在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建議,“減少觀望,先就業再擇業。”
“有一些同學感覺網絡招聘會很多、崗位也不少,以為就業形勢沒有那麽嚴峻,還在等待、觀望。我們看到網絡招聘會的後臺統計數據,很多招聘會提供的崗位數遠大於簡歷投遞數,所以我希望同學們要認識到目前的招聘規模和崗位需求,是我們各方動員努力支持的結果,希望同學們珍惜這個機會。”倪閩景說。
此外,馮濤建議,“上海本地畢業生只願意出國留學,以及留在一線城市升學與就業這些老舊觀念就亟待改變。如果考研成績不理想,也可以先到西部地區就讀碩士,將來再回到東部沿海地區就業,先積累自己的人力資本含量,才能為將來的職業發展打下較好的基礎。今年我認識的一位上海同學就作出了這樣的選擇,我覺得是個值得鼓勵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