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疫情防控的實踐已經證明,社區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立下了汗馬功勞。
疫情防控常態化需要把社會治理與疫情防控擰成一股繩。當前,我國疫情防控已經進入常態化,但常態化絕不意味著可以“松口氣”。盡管疫情防控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技術性,街道、居委會和絕大多數誌願者都不熟悉這方面的專業知識。但是,以網格化為特征的社會治理體系與疫情防控目標的有機結合,就會產生互補效應。沒有全國街道、鄉鎮、居(村)委會幹部、網格員、誌願者等社會治理力量的全力以赴,全國的疫情阻擊戰是不可能獲得階段性成果的。
疫情防控已有成果是疾病預防控製與社會治理的緊密結合的結果,以往的成功和未來的挑戰都說明了健康中國行動需要與社會治理精細化擰成一股繩。下一步必須把疫情防控和社會治理結合在一起抓,用疫情防控常態化檢驗、提升社會治理的效能,在社會治理中推進疫情防控的常態化。社會治理是一個龐大的系統,疫情防控理所應當嵌入到社會治理的大系統中運作,並把社會治理的優勢轉化為包括健康治理在內的治理效能。例如,社會治理經驗中的“五個包幹”(即街區包幹、樓宇包幹、樓組包幹、村組包幹、市場包幹)已經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後的疫情常態化防控依然需要這“五個包幹”,確保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把屬地防控、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任務,落實到每一個基本單元、每一個具體崗位。
“大健康”是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全球非傳統安全“逆襲”傳統安全的形勢看,盡管未來國家安全防線中的領土、領水、領空安全不可放松,但生物安全、公共衛生安全、網絡安全等方面的壓力更大。而生物安全、公共衛生安全也是需要在“大衛生”“大健康”觀念統領下,運用社會治理製度優勢推進的。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正在改變原有的全球化格局,我國社會治理的製度優勢和實踐經驗對生物安全、公共衛生安全建設而言是彌足珍貴的資源,如果不能充分運用將是資源的浪費。
全民健康治理是關乎綜合國力的基本建設、基礎建設、根本建設,理應與社會治理同步推進。為積極應對當前突出健康問題,必須關口前移,采取有效幹預措施,努力使群眾不生病、少生病,提高生活質量,延長健康壽命。這是以較低成本取得較高健康績效的有效策略,是解決當前健康問題的現實途徑,是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舉措。無數事實證明,醫院是健康的最後一道防線,維護人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線和主陣地都在社區。
盡管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尚未結束,但已經暴露出我國衛生健康領域的短板。依照習慣思維,健康是個人的事,但實際上衛生健康事業既是關乎社會每一個成員的民生問題,又必須由政府謀全局、負總責,承擔第一責任人,將衛生健康納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統籌規劃。全民衛生健康關系到國家經濟、社會、文化、教育正常運行基礎條件,是涉及國家生物安全和國家安全的重大戰略問題。有必要跳出單純民生的思維慣性,重新思考全民衛生健康治理的定位。社會治安穩定是大局、是基礎,但平安建設與健康治理的關系極為緊密,失去了健康也就沒有安全可言。從國家安全、人民福祉的大局看,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必須落實到社會治理的各方面、各環節。社會的良性運行需要建立在“平安+健康”的基礎上,全民健康治理是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會治理與全民健康治理的脫節是亟待補齊的短板。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武漢時還要求我們,要放眼長遠,總結經驗教訓,加快補齊治理體系的短板和弱項,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築牢製度防線。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社會治理與健康治理的關系,把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形成的好做法延續下來,固化為工作製度。客觀地說,疫情防控的“大考”也暴露了我國社會治理效能還不夠高等問題,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建設才剛剛起步。從實際操作的角度看,疫情防控的許多措施都是需要社區落實的。如果把社會治理與疫情防控割裂開來,不僅耗費的成本陡增,客觀上也難以落實。特別是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以後,容易隨著時間的持續出現疲沓、松懈情緒,更加需要通過社會協同、科技支撐的助力。
如今,疫情防控的常態化更加需要統籌謀劃,共建、共管、共享“平安+健康”。未來的社會治理需要從平安和健康兩個維度發力,才能形成1+1>2的效果。“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這七個方面擰成一股繩的合力,對疫情防控也是完全適用的。(作者系欧亿平台教授)
來源:《法製日報》2020年5月15日05專刊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