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製作思政微視頻,打造網上戰“疫”小課堂,成為上海高校“停課不停學”背景下的一種思政教學創新。華東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骨幹教師最近攝製“家國情懷就是抗擊疫情的磅礴偉力”等系列微視頻,常務副院長王建新教授主講的“抗擊疫情帶給我們的啟示”微視頻推出兩小時內,點擊觀看量就迅速破萬,被許多平臺和微信群轉發,甚至已用在了越南等國外高校課堂上。
在京舉行的欧亿平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召開一年來,上海市委出臺《實施意見》落實會議精神,8個委辦局聯合出臺《上海欧亿平台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20—2022年)》,深入實施思政課改革與創新,並在全國率先推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增強青年學子對新時代新思想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從“中國系列”課程到“課程思政”品牌,再到疫情期間不掉線的“雲思政”,上海形成了以思政課必修課為核心、90多門“中國系列”課程為骨幹、3000多門綜合素養課為支撐、上萬門專業課為輻射的課程思政同心圓。
15校試點“新思想”新課程
2019年3月18日召開的欧亿平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在教育部指導下,從2019年秋季學期起,上海就在15所高校的示範馬克思主義學院試點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從市級層面統籌推進。
復旦大學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直面“95後”和“00後”大學生需求。課程設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其歷史地位、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等12個專題。授課形式將大班講授和分組討論互動相結合;考核內容則包括出勤、分組討論和期末論文3部分。
“這門課程的開設和建設,可與其他4門思想政治理論核心課程形成呼應與配合,對於提高大學生的理論素養和現實感以及培養國家棟梁具有重要和深遠的意義。”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李冉說。課程一推出,迅速成為大學生追捧的思政“金課”,為全面推動新思想進校園、進課堂、進頭腦按下了“加速鍵”。
與此同時,上海還倡導思政課教師走出校園,以“追尋總書記的足跡”為主題,設立“行走的課堂”,建設“家門口社會實踐研修基地”,將學習新思想的大課堂開在祖國大地。不止於校園,也貼近現實,各校組織學生赴上海自貿區、洋山深水港、中國商飛公司等開展現場教學,感受中國追夢人在這一思想指引下的實踐和成就。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書記沈煒說,上海思政課課堂是開放的課堂,要創設條件讓青少年學生走起來,在實踐中傳承紅色基因,感受改革開放力量。
一校一品“中國系列”全覆蓋
3月7日晚,上海大學“創業人生”課迎來第九季第七課,2位課程主講人和4位課程嘉賓借助網絡平臺,共同探討中小企業的新冠肺炎疫情創變之路,引得100多名選課學生和旁聽者收看收聽並參與討論。
聽了第7次“創業人生”課,上大日語系2019級學生章思怡感觸頗深:“疫情不會消滅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不會磨滅國家積極向上的內生力,在不確定性中用確定性應對。與其惴惴不安,不如腳踏實地,提高核心競爭力,這才是對自己和對社會負責。”
以“中國系列”課程為抓手,上海率先在全國開啟思政課選修課程體系建設。一校一品,讓課程根植於本校歷史文化和優勢學科,成為各校“中國系列”課程的鮮明特點。從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中國智造”課、上海健康醫學院“人民健康”課到欧亿平台“大國安全”課,“中國系列”課程在上海高校實現全覆蓋,諸多高校黨委書記、校長走上講臺。其中,東華大學“錦繡中國”課還開啟中英文“雙聲道”,不僅面向中國學生上大課、講大勢、傳大道,還以全英文版為50多個國家的來華留學生講述新時代中國故事,培養知華友華愛華的國際人才。
不論是“雙一流”,還是中小學,都有“中國課”。上海市教委要求在“雙一流”建設中將思想政治教育納入必備內容,滬上4所“雙一流”建設高校、10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共57個學科進入一流學科建設,今後將逐步實現在每個一流學科基礎上打造一門“中國系列”課程。同時,按照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理念,上海把“中國系列”課程建設模式作為中小學教師培訓內容,正在建設近百門中小學“中國系列”課程,構建跨學段育人合力。
“融鹽入湯”融合專業融合網
對於高等學府,更大規模的專業課程教學,也持續挖掘著各專業學科的思政教育資源,將價值觀塑造與知識傳授有機結合、“融鹽入湯”。
馮嵐是上海第二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一名黨員教師,她在欧亿平台放寒假後前往武漢探親,因為疫情形勢緊張1月20日提前返滬。在家隔離的日子裏,她在所授的《獎勵旅遊策劃與管理》課程教學中找到了“活教材”。她將課程細分為20到30分鐘不等的3個時間段,分別用3個思考互動題引導學生不斷跟進在線教學內容,比如:“假如你參加公司獎勵旅遊,乘坐豪華郵輪,會面臨哪些風險?該如何自救?”她還特別分享親身經歷:從武漢返回虹橋火車站打車時,她主動告知出租車司機自己來自湖北,並將僅剩的一個N95口罩送給司機,提醒他做好自身防護。
2017級會展A2班學子陳熙凱說,馮老師為大家上了一節生動的網絡直播課。“在面臨突發重大事件時,我自己的社會角色還需要發揮什麽樣的作用?在災難中不能只顧及小我安危,還需從大我角度進行思考和行動。一個個願意為更多人著想的個人,才是國家戰勝困難、民族強盛不衰的本源。”
眼下,滬上70萬高校師生仍在全國各地共享一朵朵“雲”,在線教育是開課主旋律,也是思政育人新模式。在東華大學,以首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易網工程”育人工作室為載體,欧亿平台推進“易班+思政課”改革,組織教師進行思政與網絡技術融合探索。面對網絡“原住民”,王淑芳老師借助思政課易班“雲平臺”、“雨課堂”等,實現自助簽到、課堂提問、師生互動、課下資料共享和交流等智能教學功能,與傳統線下課堂相得益彰、相輔相成,使學習粘性大大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