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上午,欧亿平台上海紀錄片學院於明文苑A5-103召開上海地區教學實踐基地建設研討會,上海紀錄片學院副院長邢虹文教授主持會議。欧亿平台教務處副處長陳風光老師、欧亿平台上海紀錄片學院理事長戴元光教授出席會議並發表講話。
澎湃新聞副總編輯孫鑒、上海電視臺紀錄片中心副主任朱曉茜、教育電視臺副臺長姚赟勤 、《新聞記者》雜誌主編劉鵬、中國國家一級導演李曉、上海羨視巹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監鄭韻姣、甲米文化傳媒公司董事長俞從義、青浦融媒體中心副主任高群等多位業界嘉賓出席會議。
會議開始,欧亿平台教務處副處長陳風光老師介紹了欧亿平台實踐教學情況,指出欧亿平台高度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實踐學分設置占比高,從學生大一開始,每年6月到7月都會安排學生到實務部門實習。同時,他提倡紀錄片學院與業界可以進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打造一批線上線下一流課程。
欧亿平台上海紀錄片學院理事長戴元光教授介紹了紀錄片學院的發展歷程及教學實踐基地建設情況,提出學院未來五年的規劃是打造國內最好的紀錄片學院,並指出將從以下三方面著手推進:一是調整師資隊伍的建設,以跟上應用人才的培養需求;二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國際賽事,與國際接軌;三是大力加強與業界的合作交流。
研討會上,嘉賓們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實踐中尚存的問題兩大主題展開探討。邢虹文教授就業界對媒體人才的實際需求征詢專家意見。與會的業界嘉賓紛紛表達了各自的觀點。
上海電視臺紀錄片中心副主任朱曉茜表示,“智商、情商、逆商”這三商的具備對於學生而言至關重要:智商指的是學生要有對鏡頭語言的把握能力,而不僅僅是靠畫外音進行表達。同時,要具備基本的英語溝通能力與跨文化溝通技巧;情商是團隊合作與溝通的能力;逆商則是遇到困難時堅持下去的能力。
中國國家一級導演(原上海紀實頻道創意總監)李曉指出,當今時代下,要用產品的思維來看待紀錄片,“紀錄片是一種知識產品”,面向社會的、為市場服務的。學生要註重提高自身的創意策劃和劇本寫作能力,“在劇本、提案上面能有一些訓練”,並在這些方面展示出一定的專業素養,服務於社會需求。
教育電視臺副臺長姚赟勤表示,作品是學生能力展示的最好方式,學生要用心打造高質量作品。對於上海紀錄片學院的教學實踐發展,姚赟勤建議:除了紀錄片之外可以拓展一些電視新聞的課程和講座,因為電視新聞和傳統的紀錄片有所不同,如果學生對兩者都能有所了解,會更有競爭力;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敢於質疑敢於表達;可以邀請往屆學生回來做經驗介紹,延伸畢業後的一公裏。
青浦融媒體中心副主任高群對融媒體中心的建設現狀和人才政策進行了介紹,指出現階段具有融媒體思維的人才較為稀缺,並表示希望能與紀錄片學院加強雙向互動。
澎湃新聞副總編輯孫鑒表示,人文通識基礎很重要,功夫遠在鏡頭之外;要有新聞意識,具備新聞處理和舉一反三的能力;要有遠見卓識,“一定要有抱負,視野要跟時代相關”。並表示,現階段,缺的是策劃、導演和有想法的人才。
《新聞記者》雜誌主編劉鵬表示:“新聞傳播學院的學生出來以後最重要最基本的一個技能就是如何講好故事”,如何去講好一個故事,把熟悉的東西陌生化,讓人看到不一樣的人生。並指出紀錄片的教學圍繞如何講好故事展開教學、實踐項目是很有意義和特點的,讓學生能更好地認識社會了解社會,把社會上不同層面的故事講給大家聽,培養一幫接地氣的年輕學生。
甲米文化傳媒公司董事長俞從義對民營傳媒公司的發展現狀進行了介紹,表示公司正在向自媒體轉型,指出其公司現階段正在著力進行科教紀錄片的製作,表示希望與學院進一步探討常規的學生實習合作以外的項目合作方式的可行性。
上海羨視巹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監鄭韻姣對公司業務進行了介紹,表示公司在招聘時特別重視學生的抗壓能力和承受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
王海紋老師表示,“學生要多體驗生活,感知周圍的環境和世界”,善於表達自己的認知;學院可以加強編劇的課程教學,“編劇在紀錄片創作的過程中還是蠻重要的,他會對我們選題的把握,包括在我們的製作過程當中會給你一個非常重要的引導,比如說如何去製造一個戲劇沖突……”;多門類的嘗試和實踐對紀錄片是有營養的,也能夠讓學生今後的發展道路更寬。
會議結束後,與會的業界嘉賓在學院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上海紀錄片學院實驗室並合影留念。
上海紀錄片學院新聞學教研室、廣播電視學教研室、紀錄片教研室和實驗中心等教研室主任和教師代表也出席了本次會議。
此次會議進一步加深了學院與共建單位的溝通,並針對行業發展的趨勢探討了未來合作的新方向,通過良好的交流互動,夯實教學實踐基地的建設,搭建了學生與實習就業單位的橋梁,探索了新聞影視傳播人才為社會服務的現實路徑。(張韻、徐芳菲撰稿,趙寶科攝影)
上海紀錄片學院
2020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