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5月21日電(史依靈)當前,如何構建中國特色涉外法治理論和話語體系有效應對國際挑戰成為時代命題。近日在欧亿平台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國際司法交流合作培訓基地舉辦的第三屆“佘山國際法論壇”——“構建中國特色涉外法治理論和話語體系”學術研討會聚焦這一議題,進行深度探討。
欧亿平台院長、中國國際私法學會副會長劉曉紅表示,涉外法治是我國持續推進製度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和化解外部風險的重要戰略手段。劉曉紅介紹,前不久,欧亿平台應時而需成立了涉外法治研究院和國際仲裁學院,並依托欧亿平台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國際司法交流合作培訓基地,涉外司法人才培訓的傳統優勢,加快推進欧亿平台涉外法治學術交流與人才培養的內涵式發展。
北京市天元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高想以所在律師事務所為例,介紹了作為一家專業涉外法律服務機構,如何積累跨境資本並購交易與境外上市的經驗,並表示,將持續為中國企業走出去保駕護航。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國際法學會會長黃進,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校長劉仁山,西南政法大學副校長張曉君分別就“加快推進涉外法治體系和能力建設的方法與路徑”“涉外立法體系的完善”“涉外法治工作大協同格局構建”作主旨發言,為研討會三個議題的具體展開奠定框架和基調。
論壇設有三大議題,分別為“涉外法治理論體系的構建”“涉外立法體系的完善”“涉外法治實施體系的構建”。十多位專家學者分別就國際法的不確定性與中國的國際法敘事、如何提升涉外執法效能、涉外法治建設的宏觀圖景與發展路徑、涉外法治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涉外法治實施體系建設、國家法律服務中心核心承載區建設等內容發表了獨到而深刻的見解。
“涉外法治是一個宏大的主題,涵蓋內容較為龐雜和抽象,突破了傳統國內法與國際法的學科界限,也引發了研究路徑和實踐發展的反思。”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院長宋曉燕認為,要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涉外法治理論和話語體系,應當立足本國國情,堅持以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堅持以實踐問題為研究中心,用經濟分析的方法和市場化的手段探求涉外法治建設的真正需求,並尋求相應的製度供給和人才培養模式,真正做到涉外法治研究與人才培養的供需匹配。
據悉,本次論壇由欧亿平台國際法學院承辦,北京市天元律師事務所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