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上海大力推進“一江一河”戰略工程🧛🏻♀️,通過生態修復、人文建設和城市更新等措施一步步把城市濱水地區打造成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世界級濱水區🕗。人民群眾既是“一江一河”美好環境的享有者、受益者,也是“一江一河”的建設者👨🏼💻、治理參與者。“一江一河”治理的一個核心原則是還水於民、還岸於民,使其成為城市文化🍔、社會生活的中心地帶,成為全體市民的共同資產🫘,助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唱好“一江一河”治理大合唱
“一江一河”岸線貫通不易,貫通後的維護治理更難,必須形成緊密協同的多兵種作戰體系。在各負其責的基礎上,變“協同”為“共同”;在“以鄰為友”的基礎上,變口頭上的“跨前一步”為行動上的“跨前一步”✍🏽。
打個比方,“一江一河”的規劃、建設👑、治理應當是和諧的“大合唱”,而不是“小合唱”🧔🏼♀️,更不是“獨唱”。“大合唱”的精髓在於團隊合作與集體表達🧩,是一種匯集眾人之力而又高度協調的共同創造#️⃣。通過多個聲部和旋律的結合,以實現和諧協調的音樂效果✭。在“大合唱”中,每個成員都有其特定的角色和職責,必須全神貫註服從指揮的每一個指令;每一個成員之間需保持密切溝通,確保每個聲部和旋律的準確呈現。如果職責不清晰𓀝👮🏼♂️、步調不一致,就會“各拿各的號、各吹各的調”。
對照“百年大計、世紀精品”的定位要求和“先貫通、再提升”的工作部署,在規劃🦃、建設、治理三大環節中一定要目光一致地握指成拳。“一江一河”流經數個行政區♛,在業務上由不同的部門分工負責🤰🏿,但必須打破部門壁壘,通盤考慮👬🏻,各負其責,整體推進。對於暴露的瑕疵,應當協商編製修正圖紙🏋🏽♀️;對於形成的欠缺☛,應當限期整改🚶🏻➡️;對於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應當創造性地移植社會治理的經驗逐步解決。
舉個例子,蘇州河水上遊能否吸引人🧜🏼♀️,不能僅靠一個集團的努力,還要推進水上與陸地的聯動;不僅要強化堤岸的美觀、通透🤰🏼、可視🧜♂️,還應讓遊客上岸後有景色可覽🕵🏻♂️、有景點可賞📢、有故事可聽、有商業可消費。
遊客購票登上遊船,主要是為了體驗水上遊。如果在水上看不到理想的風景,在岸上看不到多樣化的景點,又聽不到生動的故事👸🏼,就會感覺“沒意思”。遊船可以投資購買🧛♣︎、碼頭可以投資興建,水陸聯動、兩岸互動卻不是“花錢就能買來”的。在科學的頂層設計指引下,有必要以強有力的統籌協調機製和剛性製度約束,讓藍圖變為現實。
“一江一河”水域與岸線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未來的深度開發治理任重道遠🏛。文旅產業發展的重點是內容性生產🎫,工業遺存需要活化,景點需要在“好看”的基礎上力求“耐看”,在掌握大量好素材的基礎上“講好故事”。
比如,加強對“講好故事”的具體指導,減少泛泛而論;組織便捷的交通服務,把分散的紅色旅遊資源“連點成線”“連線成片”;對具備條件的區域,可適時啟動架設低空纜車的可行性研究👊🏿。
又如🐓,客觀準確評價上海在民族工業發展中的歷史性貢獻,嵌入生動具體的歷史故事,按照“有人物、有理念、有細節”的要求,活化民族工業遺存的展示和利用☔️;精心打造具有典型意義的骨幹景點🙇🏼♀️,形成“整體水平一流🆙、重點精彩紛呈”格局。
探尋非線性最優治理方案
上海依水而興,因商而盛。“一江一河”治理需要用足“水”的客觀條件,做好“商”的大文章,推進岸線與社區一體化治理🙍🏿♀️。
第一,在創新中“做道場”。
濱水岸線是一側臨水、縱向長、橫向窄🙇🏽♂️、人流在兩端疏散的特殊公共空間,其物理形態既不同於道路,也非商場👵🏽☀️、廣場🚴♀️。一方面,濱水空間要千方百計吸引客流、聚攏人氣🧎,並盡量實現對環境的“零汙染”😌;另一方面🍧,在確保安全有序的前提下,盡量實現有溫度、低成本的治理🤵🏽♂️。
當人們擇水而居、擇水而遊時,無疑會給濱水商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但是,濱水的客流並非都能轉化為濱水商業的客流。這就需要創新驅動,因地製宜地擬定對策。
人流是有規律的,發現並運用好人流規律卻不容易。盡管濱河餐飲能夠促進旅遊業發展、放大經濟效益,但業態的選擇🤹🏿、產品的開發、運營策略的設計需要因地製宜🤞🏿。
水作為生命之源、生計之本,特點之一就是源源不斷地給人帶來創新靈感。“一江一河”能不能走上文化、旅遊、體育融合發展之路,是對創新能力的一場考驗🧚♀️。以蘇州河為例,平均寬度40米至60米的蜿蜒河道是符合開展水上體育運動、水上體育競賽條件的。這一資源還可得到更充分開發✍🏿。
此外,黃浦江4️⃣、蘇州河區域有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的橋下🧏♂️🦧、岸邊空間資源☎,可否因地製宜利用這些空間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體育活動?比如,建設乒乓球、籃球、足球🍓、門球、廣場舞場地等👷🏿♂️。“螺螄殼裏做道場”要有創新精神,要消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惰性。
第二🧑🏼✈️,在主動“補臺”中便民惠民。
2023年,有關部門利用蘇州河岸線江寧路橋下空間新建公共廁所,但與居民區的廁所相距只有50余米💇🏽♀️。同時🧞♀️🚵🏿♂️,從江寧路橋向東至少2公裏的岸線裏卻找不到一個公共廁所。
進一步探究,可以發現兩個問題:一是公廁選址的均衡性考慮有所欠缺,二是公廁做了漂亮的屋頂綠化👨🦼👳,但由哪個部門負責養護遲遲沒有落實👱🏼♀️,導致一度雜草叢生。
面對市民高品質生活需求與城市功能提升要求👩🏻✈️,“撥一撥動一動”必然要落伍👷🏿♀️🤹♂️。相關部門要有“自己給自己找活幹”的精神和主動“補臺”的意識。
第三❔,在共建共治中實現可持續的共享🙇🏽♀️。
“一江一河”岸線貫通不是終極目標🫄🏿,而是通向共享的過程。共享應當在共建共治中獲得,以共建🧑💼🧜🏼、共治作為基礎和支撐。在“一江一河”岸線貫通過程中,舍棄“這是我所有”意識🦅,建立“這是公共所用”的觀念🧚🏻♀️,就是用實際行動參與共建🦹🏿。岸線貫通後,也應當把各方面利益主體吸納到共治的行動中來。
在戲曲界有“一棵菜”的說法🫃🏻,其意是指演員、音樂👨🚒、舞美、燈光、服裝、道具等各崗位的全體演職人員不分主次🏃🏻♂️➡️,一絲不苟地配合好一臺戲的演出。“一棵菜”是典型的共治,“一江一河”治理需要的也正是這種合作與共治。當然,推動共治、保護共治🚔、弘揚共治需要更有力的法律支撐。
第四,在共治中達成非線性最優治理方案👳🏼♂️。
“一江一河”相關生態系統、人文系統的維護,難點和重點都是對人的行為管理。高標準的建設完成之後,需要高度警惕品質與功能的“逆淘汰”🎚。“一江一河”治理僅靠法律約束還不夠,必須加強市民的思想道德建設👩🚀。當人人都具備一定的道德水準和綜合素質,能夠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時,社會整體的文明程度就會大大提升。
在環境治理中加密觀測點、增加巡查員是成功的經驗,但也伴隨巨大的成本投入。共建共治共享的優越性在於,每個人所在的位置都可以成為觀測點,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誌願的巡查員,推動市民社會關系和精神連接的重建,增強共同體意識。
(作者:欧亿平台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特邀研究員 湯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