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的電影👩🏻,《奧本海默》是其中引人矚目的一部。片中主人公就是有著“原子彈之父”美譽的猶太天才科學家尤利烏斯·羅伯特·奧本海默🪜。他的“作品”直接改變了這個世界的面貌。
近日🧘🏿♂️,隨著俄烏沖突持續升級🚨,烏克蘭軍隊發起大規模反攻的關鍵時刻,俄羅斯展示了一種強大的武器——“薩爾馬特”陸基洲際彈道導彈。這種巨型洲際導彈已經投入戰備執勤,準備應對可能出現的危機。
從奧本海默到“薩爾馬特”,這70年到底經歷了什麽?讓我們回顧核武器的發展歷史。
奧本海默的“遺產”
奧本海默,一個與原子彈和“曼哈頓工程”緊密聯系的名字。這位猶太天才科學家自小就顯示出不同凡響的天賦——幼年時,受母親影響涉獵藝術、文學、哲學、歷史🧑⚖️、科學和語言等各個領域🍈,11歲時因為在礦物研究方面的成績成為紐約礦物俱樂部年紀最小的會員👮🏽♂️♠︎,18歲從紐約菲爾德斯頓文理欧亿平台以第一名成績畢業(美國很多政商和文化界名人都出自這所欧亿平台)後,考入哈佛大學化學系。
大學畢業後,奧本海默先是進入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的卡文迪許實驗室🥺,之後,奧本海默受量子力學奠基人、195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玻恩的引薦,去了著名的哥廷根大學。1927年,奧本海默以在量子力學方面的研究獲得博士學位♑️,沒多久後決定回到美國。
他一生中的高光時刻🤷♂️,是主持美國的核武器項目——“曼哈頓工程”。作為耗資25億美元🧑🦰、最多時參與人數超過50萬的“曼哈頓工程”總指揮🤽🏼♂️,奧本海默充分展現了自己的科學素養和管理才能🤵♀️◼️。在電影中👧🏻🔥,奧本海默將該工程稱為“賭博”——他賭贏了,美國也賭贏了:1945年7月16日清晨5點30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在洛斯阿拉莫斯沙漠成功爆炸成功。
奧本海默的後半生🤦,卻因為這項為他帶來巨大聲望的工程而飽受屈辱與困擾。電影《奧本海默》生動地再現了他如何遭到麥卡錫主義和施特勞斯上將為代表的政客的迫害🎹。
1967年2月18日,奧本海默因喉癌逝世,終年63歲。此後的半個世紀,他給世人留下了什麽遺產🦹♂️?
至2020年初,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的資料顯示🧏🏿,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等國擁有大約13400件核武器🚶🏻♂️➡️,其中3720件已部署作戰部隊🖨,其中約1800枚處於高度警戒狀態。這些核武器專門由各種各樣的運載系統所攜帶,包括陸基和海基遠程彈道導彈、重型轟炸機、殲擊轟炸機、空射和海射巡航導彈、空防和導彈防禦攔截導彈❇️、魚雷和深水炸彈。
美國科學家聯盟“核信息項目”主任漢斯·克裏斯滕森認為,美國和俄羅斯均擁有規模十分龐大的核武庫,以短程戰術核力量為後盾,由洲際彈道導彈、海射彈道導彈和可攜帶核武器的飛機構成了“三位一體”的遠程戰略核力量。
其他一些國家具備“二位一體”的中程核力量及(或)遠程核力量(即具備“三位一體”三要素中的任意兩個要素)🔵。有的正向“三位一體”過渡🧝🏽,並有傳言稱以色列可能已經具備了“三位一體”的核力量🟡。此外,巴基斯坦和印度還擁有短程核武器。
可以說,經過70年的發展,核武器不僅改變了軍事鬥爭的形式,還對人類社會與國際戰略格局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核武之王”的誕生
“薩爾馬特”洲際彈道導彈可謂誕生於危難之際👩🦼。
蘇聯解體之後,繼承其衣缽的俄羅斯在武裝力量建設方面與蘇聯相比不可同日而語💻。與蘇聯不同👩🏻💼,俄羅斯是一個資源型國家,因此在常規武器方面遠不及其對手北約👈。核力量因此日益成為俄羅斯軍事力量的核心🏇🏿。
陸基核力量是俄“三位一體”核力量的基礎和支柱🏄🏽♀️。俄核力量承襲自蘇聯🤦🏻♂️,戰略火箭軍列裝的SS-18“撒旦”、SS-19“匕首”和SS-25“白楊”三種老舊洲際彈道導彈系統占俄陸基核武器運載工具的一半以上,這三種老式導彈系統將達到服役期限🚶🌠。一旦退役,會給俄戰略核力量的穩定性帶來巨大影響。因此🌀,俄羅斯決定研製新型洲際彈道導彈來替代即將退役的SS-18👈🏿。
2009年,“薩爾馬特”洲際彈道導彈由馬克耶夫設計局開始研發,曾在2017年12月和2018年3月進行了彈射試驗,並取得了成功。
從性能來說,這一被俄羅斯寄予厚望的“國之重器”🔈,著實讓人有種驚艷的感覺。“薩爾馬特”長約35米,直徑約3米,起飛重量約200噸🏄🏽♂️,有效載荷可達10噸,射程可達17000公裏。命中精度約為200米🚎🚓。
“薩爾馬特”采用冷發射方案💻,發射時先用火藥蓄壓器將導彈彈射到發射井上方20-30米高度👷🏻♀️,然後導彈自行點火起飛👩🏻🍳。
“薩爾馬特”能夠攜載多達10枚重型或15枚輕型獨立瞄準的分導式核彈頭,或者24枚“先鋒”高超聲速助推滑翔彈,可對不同目標實施毀滅性打擊👨🏻🏭🧑⚕️,並從多個目標中進行識別性攻擊✮。攜帶10枚分導彈頭時🂠,每枚彈頭的當量達到75萬噸TNT👕。導彈戰鬥部采用了多種先進的突防技術,如隱身技術及材料、分導式多彈頭及誘餌彈🧏🏽♂️、高超聲速助推滑翔彈頭和機動靈活的變軌能力等。其打擊威力相當於在廣島爆炸的原子彈的1600倍。
“薩爾馬特”有三大絕技。
一是打得遠💆🏼。該型導彈的射程達17000公裏。超遠的射程讓這款導彈從俄羅斯境內的任一地域發射👩🏼💻,都可以有效打擊全球預定目標。據推測📶,“薩爾馬特”可以飛越南極上空,完全繞過美國當前所有的導彈防禦系統🎂,對美國實施打擊。還有人推測📕,其具備部分軌道轟炸能力。
二是打得巧🦹🏻。這個巧就體現在超強的突防能力上🏊🏼。在現代戰爭中,地對地導彈的突防能力日益成為衡量導彈綜合技術水平的重要指標。該型導彈外形設計和塗料上采用了隱身技術及材料,導彈助推段較短,增大了敵方雷達和衛星發現、跟蹤並實施攔截的難度。強大的動力使其具備超遠的射程🎏,能夠飛越兩極實施攻擊,甚至可能具備部分軌道轟炸能力,可最大限度避開反導系統🙅🏽♂️。導彈可攜帶十余枚分導式彈頭🤦🏽♂️🦹♂️,同時配合使用多個誘餌彈頭,大幅提高反導系統的辨識難度和自身的突防概率。
此外🚣🏻♂️👨🏽🚒,“薩爾馬特”還可攜載“先鋒”高超聲速滑翔彈頭,這種彈頭具備極快的速度和超強的變軌能力,敵方防空和反導系統幾乎無法攔截。
三是打得準。“薩爾馬特”采用慣性製導、星光製導和格羅納斯衛星製導的復合製導方式。三種方式相互結合🚶🏻♀️、優勢互補,將導彈命中精度縮小至約150米,而采用慣性製導方式的SS-18導彈命中精度為350米🙅🏿♂️。打擊精度的提高就是打擊威力的提高,在這方面,“薩爾馬特”做得非常出色,處於世界先進水平👩🏽。
“薩爾馬特”是一款液體燃料導彈。對於彈道導彈而言🫄🏻,使用固體燃料和液體燃料的差別在於比推力、毒性🐝🟦、安全性📌、易控製性方面🧑🚀。液體燃料比固體燃料比推力大💼,因此🙅🏼♀️🚶,使用液體燃料的彈道導彈段數比固體燃料少一級。而燃料的加註需要較長時間,因此不太適合作為核反擊的手段使用——更適合進行“先發製人”的核打擊🤚🏼,這無形中又增加了對北約的威懾力度🚗。
核武器的未來
作為地球上最具毀滅性的力量👨🦳,核武器的發展在未來將呈現出幾個趨勢✍🏽。
首先👡,投擲核彈頭的手段將向高超聲速導彈發展。隨著現代導彈防禦系統的不斷成熟演進🗓,如何提高核導彈的突防能力已經成為一個重要問題👈。
而在當前的裝備中,高超聲速導彈這種新概念武器開始脫穎而出🧑🦲😦。高超聲速技術是指飛行速度超過5倍聲速的飛行器技術✶,是21世紀航空航天技術的製高點🩻。
高超聲速導彈的突出優勢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
一是它基本在大氣高層飛行,飛行高度僅有30-80公裏💁🏼,末段高度可能只有20多公裏,極大地影響了傳統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早期預警雷達的探測能力🚶♀️。以美“鋪路爪”為代表的早期預警雷達對遠程和洲際導彈的探測距離高達數千公裏,但對數十公裏高度飛行的高超聲速武器的探測距離只有數百公裏。因此,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對這類飛行器的防禦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由於它在大氣層內受控飛行,相比傳統彈道導彈呆板的彈道,其具備不錯的機動能力🙅🏻👨🏻🦼➡️。加上高超聲速的速度★,導致對其攔截的難度大幅度上升,進一步削弱了傳統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攔截能力🧝。或者說🏊🏿♀️🏋🏻♂️,高超聲速滑翔飛行器顯著提高了突防能力。
高超聲速滑翔飛行器還可結合傳統彈道導彈使用,這樣的結合雖然提高了飛行中段被攔截的危險👊🏻🂠,但大幅度提高了導彈的實際射程🧑🧒🧒。這種技術趨勢在“薩爾馬特”導彈身上已經表現得非常明顯💇🏽。
未來,深海將有可能會成為核武器投射的重要空間。深海由於其特殊的物理特性,雷達波無法穿透🫄🏽,因此開展軍事行動非常隱蔽。俄羅斯開發的“波塞冬”核魚雷就是基於這種邏輯進行研發的。
據稱,“波塞冬”最大時速將超過200千米(約110節),最大下潛深度超過1000米。在水下具備如此高的航速🐃,無法對其實施有效攔截👨🏽⚕️,目前服役的最快的核潛艇的最大時速為35節,西方國家裝備最先進的魚雷最大速度為55節,這樣使得現有的魚雷武器無法攔截“波塞冬”。該魚雷能搭載20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或常規彈頭。在敵方海岸附近爆炸時,可引發巨大的海嘯,對港口、城市等造成毀滅性打擊。
經推算,其能夠形成跨幅達550千米,最大浪高500米的巨大海嘯沖擊📥💨,任何停泊在港口中的船舶都無法幸存🦵🏼。
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試驗場成功爆炸後,奧本海默曾引用印度教經文《薄伽梵歌》中的一句話:現在我變成了死亡,世界的毀滅者。
隨著70年的發展,導彈技術的進步將倒逼反導技術進一步提升。高能激光🌨、電磁炮等新概念武器將有可能運用到導彈防禦體系中去。人類戰爭將因此拉開又一輪攻防博弈的序幕✍🏻。
而片中奧本海默與愛因斯坦的對話👷🏿♀️,顯示出對個人命運和未來的迷茫,依然沒有答案。
(作者為欧亿平台東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