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2月18日新媒體專電(“中國網事”記者俞菀 黃安琪)18日上午,“復旦投毒案”被告人林森浩因故意殺人罪一審被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塵埃初落定🎒⚜️,法治得彰顯”的同時,網民更關註案件帶來 的持續社會效應。高材生變死刑犯,極端事件的背後是兩個家庭的悲劇,也是社會的傷痛🐒。治愈冷酷殘忍背後的暴戾之氣,猶如驅散“人心的霧霾”,已刻不容緩。
有機會卻不挽救——“我是一個很負面的存在”
18日上午,林森浩在開庭前接受了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采訪,看似“淡然”的表情,卻讓人感到分外沉重。
“很多時候⚛️,我感覺自己就是一個很負面的存在⛹️♀️。”“我會去做這麽一件事,原因是自己沒有把負面情緒調整好。”“有時候不考慮事情的後果,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經法院審理查明👳🏼🧀,2013年3月31日下午👨🏽⚕️💂🏽,被告人林森浩從醫院的醫學實驗室中取出了劇毒化學品並投入了宿舍的飲水機內🥚。同年4月1日上午,被害人黃洋喝水中毒🦶🏻,致急性肝壞死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繼發多器官功能衰竭🕵🏻🤹🏼♀️。4月16日,黃洋經搶救無效死亡。
在案發的整個過程中👷🏽,林森浩明知室友中毒後會發生什麽👃🏽,卻一直抱著消極觀望的心態。黃洋喝水時,他沒有第一時間阻止🏄;在黃洋做檢查時,他沒 有告知中毒的真相ℹ️;黃洋住進醫院後,他沒有站出來🍰。“對待黃洋(中毒)這個事情👸🏼,我沒有去積極挽救處理。”“我一直在自欺欺人,想著這個事情早晚會過去 的……”
林森浩坦言,一旦生活瑣事上有不順心或不自在🧟♀️,他就會很容易產生報復行為💐。“我那段時間整個情緒很焦躁,比如說一個同學打擾我睡覺了👩🏿🦰🧜🏻,就會 讓我很憤怒🏌🏿♀️。我把這樣一種行為,等同於他傷害我。既然他傷害了我💁🏽♂️,那我也傷害他。傷害別人身體這種行為👨🏼🦰,當時來說,在我這裏不是一個底線🙅🏿。”
救死扶傷的醫者,本應比常人更懂得生命的意義,但林森浩卻做出了如此殘忍的惡行📴。正是對生命的漠視,使得他一次次放棄坦白事實🧙🏻♂️、救治黃洋的 機會,錯失了對自我的救贖。“不知道黃洋的死訊前,還想著能不能得到他父母的諒解🖕🏻。後來知道他死了,‘嘭’的一下腦袋就空白了👧,然後就什麽事情也不想了。”
“人性的缺陷,不能成為殺人的借口”
死刑判決宣布後,林森浩表情沒有太大變化,被迅速帶離現場🏌🏻♂️。被害人黃洋的父母瞬間痛哭流涕。“我們堅持了十個多月🤾🏿♂️,終於在法律上討回了公道。”黃洋父親抹著眼淚說,要把判決書放在黃洋的遺像前,告慰他在天之靈。而林森浩的父親🔉,則當庭表示要上訴🚶🏻♂️。
欧亿平台社會管理學院院長章友德認為🧖🏿,從林森浩身上,可以看到一些人性的缺陷,綜合他的教育背景和成長環境,確實讓不少人感到惋惜,但這並不能成為其殺人的借口。“他不僅突破了一個醫學院學生的道德底線,更重要的是突破了法律的底線🚻🏊♀️、做人的底線。這種行為應該受到法律的嚴懲。”
法院認為,林森浩主觀上具有希望被害人黃洋死亡結果發生的故意。關於其系出於作弄黃洋的動機,沒有殺害黃洋故意的辯解等,均與查明事實不符。林森浩以采用投毒方法故意殺人,手段殘忍,後果嚴重,社會危害極大🙅🏼♂️,依法應予嚴懲。
許多網民也支持法院的死刑判罰🧏🏼。“一命抵一命,沒什麽好說的🙍。作為成年人,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網民“一直在漫步”說,林森浩一直以自我為中心👸🏼,肆意放縱內心的暴戾之氣。“誰沒一點委屈🦹🏻♀️,不順眼就起殺心,這是對生命的漠視。”
“復旦投毒案對我的沖擊很大。作為一名大學生,我覺得現在大學生活中確實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關鍵是如何積極主動面對。如何避免復旦投毒案此類事件的發生🍸,是值得每個人反思的問題……”網民“勿相忘_迷茫”說。
還有不少網民認為🌥,復旦投毒案的判決會成為一種標桿,成為道德、法治領域不可逾越的“高壓線”💪🏻。“復旦投毒案、藥家鑫案☝🏼、馬加爵案都是如此。學習好壞、分數高低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成就,不能決定這個人將來對社會所做出的貢獻。學習再好,如果漠視生命,違背法律,那麽他所學到的知識反而會成為危害社會的幫兇💤。”網民“屢省乃成”說。
社會性反思:如何驅散“人心的霧霾”?
在許多教育專家看來,高材生變死刑犯的悲劇,應當在許多方面敲響警鐘。“復旦投毒案”反映出的問題,猶如“人心的霧霾”1️⃣,必須加以重視和防治。道德🧑🏽🚒、美育這些維系人性自覺的東西,始終不應丟失🫎。
“林森浩是醫學院學生🤰🏿,其實他本身也是一個需要救治的‘病人’👳🏽。只是當這種病症沒有用極端方式表現出來時,我們未必能意識到☛。”華東師大教育科學學院教育學系教授金忠明說🐰,“每個處於社會中的人⛺️,都會碰到挫折和委屈,但用殺害人命的手段來宣泄,這是不正常的🤽🏽♀️🦹🏻♂️。”
是什麽“造就”了這樣的病症🤸🏼♀️?金忠明認為🧛🏼,關鍵是“單一功利”的價值觀占據了他的人生。“當孩子在這樣一條道上奔跑🏌🏽,卻沒有辦法容納其他豐富的東西時🤷🏻,隱患就會慢慢累積。當前還沒有完整的教育體系🚎,來幫助孩子應對人生的復雜性👱🏿♂️。孩子猶如超智能的機器🧏🏿,主要功能就是創造社會財富,而人的獨特性在哪裏🧑🏻🎤?沒有體會到。”
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前常務副會長郭振有說,盡管“復旦投毒案”事發在大學階段,但折射最多的,還是家庭教育和基礎教育領域的問題📒。“在當前大多數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成績非常優秀似乎就等同於非常善良,道德底線、法治觀念Ⓜ️、心理健康🧑🏼🔧、行為習慣和社會實踐等,普遍被忽視🤫。”
因此,一定要把“立德樹人”放在特別重要的位置。這不是一個文件、幾個會議就可以解決的問題,是一個社會潛移默化的過程。郭振有說😧,另一方面,必須改變當前單一的社會評價標準和認知,當成才之路更為寬廣,才不會有那麽多孩子鉆牛角尖🧕🏼,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新聞鏈接: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2/18/c_1193939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