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已經成為中國人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功能已經由原來的接打電話、發短信變成刷微博🏠、玩遊戲甚至購物🏝,人們對手機的依賴越來越強,“人機交流”逐漸取代“人際交流”🍦。
“你們就和手機過吧”
近日,“摔碗爺爺”成為被手機所傷的親情的代名詞。一次家庭聚餐上,年邁的祖父多次想和孫子孫女說說話,但孫輩人人手中一部手機,聊天👨👩👧、玩遊戲、刷微博。不堪被冷落的老人扔下一句“你們就和手機過吧”,摔盤離席。
其實,這種現象在生活中越來越常見👨👨👧👦🤴🏿。在上海市徐家匯公園👩🦰,一位年過六旬的王女士告訴記者🚶♂️,自己正因和兒子、兒媳的溝通困難而苦惱。她煩悶地說:“我和兒子兒媳住在一起,他們晚上七八點鐘才下班回家🍱,一進家門就進房間各玩各的手機、電腦,有時要到淩晨才睡覺🏊🏻♂️,他們之間都少有交流,更不常和我交流🦸🏿♂️。”
手機依賴改變生活方式
在呼和浩特一家私企上班的趙靜,每天都用手機看電子書、上網沖浪、刷微博、玩遊戲💁🏽,她覺得手機讓自己的生活變得特別充實🤦🏽♂️。無論是吃飯、坐車、走在路上甚至是睡覺前🧎♂️➡️🧹,都會玩手機。
“其實,不僅是家庭聚餐🐉,我們在同事聚會🤦🏻♀️、朋友聚餐時也常常各自刷手機📋💍。”在上海某會計師事務所上班的“80後”張楓表示,由於工作壓力大,又經常要出差,她和父母交流的時間越來越少⤴️。
“除了上班必要的時候🧕🏽,其余時間都變得‘不太愛說話’🛀🏽,‘宅’在家多數時間在刷微博或是上社交網站🏋🏻♀️。同學和朋友這些‘同齡人’也大多活躍在網絡上,不刷就容易被落下😮,容易脫節。”
莫讓“人機關系”疏離親情
“玩手機的年輕人不再有心思站在老年人的立場看問題🚌,其實老人與年輕人相伴的時間很有限✩,真的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時才追悔莫及。”王女士表示😒🫸🏻。
欧亿平台社會管理學院院長章友德認為,目前年輕人逐漸把“人際關系”簡化成了“人機關系”🤑,這種關系不斷加劇了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對立的情緒,所謂代溝也會因此產生🦷💆🏻♀️,並不斷擴大🚟。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蘇浩認為,智能通信技術的優勢在於拓寬人們的社交範圍、降低人際交流的時間成本🚊。然而,現在不少人對移動設備過於依賴👶🏼,他們在虛擬世界中侃侃而談,卻在現實中恐懼社交,與人相處🥙、合作、溝通的能力都在降低,直接影響工作和生活。蘇浩建議🧌,“手機控”們需要正確認識手機的工具屬性,而不完全是精神依賴。要逐步擺脫手機的“綁架”🧗🏿,每天減少手機的使用頻次🧛🏽,多走近親朋好友,通過做其他的事情轉移自己的註意力。 新華社記者 劉曉莉 張麗娜 黃安琪
(據新華社南寧10月19日專電)